跳到主要內容

大腸暗藏殺手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13日 08:35
2011年12月13日 08:35
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港人飲食普遍多肉少菜,高油高脂,導致肥胖、消化不良、便秘等,甚至大腸癌。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而且一直保持上升趨勢,每年新症逾2000宗。有專科醫生直指不良飲食習慣正是最大病因,慶幸透過定期大腸鏡檢查和適當飲食調節,有望預防。


食物經胃部消化後進入小腸,吸收營養,接着運至大腸吸收水分,過程完畢,剩餘渣滓(即糞便)就經直腸由肛門排出體外。大腸癌是指結腸和直腸位置出現組織病變,形成腫瘤。


高危﹕肥胖人士 有家族病史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王振宇表示,大腸癌與飲食習慣和肥胖息息相關,「港人飲食普遍多肉少菜,分量多,甚至又煙又酒;加上缺乏運動,積聚脂肪變得肥胖,因而誘發大腸內增長瘜肉,會隨時日逐漸變大,其細胞日後更異變成為癌症」。不過即使身形纖瘦、小心飲食,也絕非一定無事﹕「相信大腸癌亦與遺傳因素有關。不過這裏所指的遺傳因素,並非如其他遺傳病一般,能夠驗出有特定基因致病,只是有家族病史的人士,患大腸癌的風險較高。」


徵狀﹕早期難察 中期大便習慣改變

早期大腸癌並無特別病徵,因為大腸直徑較闊,直至腫瘤長大至阻塞腸道時,患者才開始感到異樣,這時病情往往已發展至中後期。「大腸癌可分四期,第一、二期是初期,身體並無轉變和明顯病徵;到步入第三、四期,患者開始覺得肚脹,在腹部摸到硬塊,而且大便習慣改變,例如大便暢順者變得難以排便,相反長期便秘者卻突然變得暢通,其實同樣有問題。其他徵狀包括肚痛,尤其在下腹位置、糞便帶血、貧血等。」


王振宇又補充,病徵會因應腫瘤大小和位置而不同,「其實自小腸落入大腸的廢物都是水,它會先經過右邊大腸,然後運到中間,再去到左邊大腸,過程中大腸會慢慢吸收水分,最後才成為硬塊經結腸自肛門排出。所以如腫脹出現在右邊結腸,液體狀的殘渣仍可經過,故會有水大便、下腹痛、貧血等徵狀;如腫瘤在左邊,因為結腸管腔較窄,而渣滓亦趨固體狀,故此較常有大便習慣改變的情况」。


治療﹕切除病變 化療電療紓緩

治療大腸癌的方法有三﹕外科手術、化療及電療,一般針對第一至第三期,若癌細胞沒有擴散至其他部位,主要以外科手術切除病變的大腸部分,徹底根治。王振宇說﹕「手術可分為傳統的開放式剖腹手術及微創手術,後者傷口及疤痕較細,康復時間亦較短。傳統手術需在腹部正中開刀,切除腫瘤後需休息三數天才可進食;而做微創手術,醫生只需在患者腹部開四個小洞,利用腹腔鏡協助切除,手術後即日可進食。」但手術也有限制,若腫瘤位置與肛門非常接近,則須把肛門一併切除,然後替患者做一個永久造口,用作排便;如病情步入第四期,便不能單靠手術處理,需配合化療與放射治療輔助,紓緩病情,減低復發率。


文:英美茵

編輯:梁小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