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訂單荒再現 成港商最後稻草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19日 08:35
2011年12月19日 08: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2011年是外貿環境急轉直下的一年,在訂單萎縮、成本飛升之下,不少港商聲言今年形勢比金融海嘯時嚴峻。事隔3年,再現「訂單荒」,歐債危機隨時成為珠三角港商的最後一根稻草。


32年前,鄧小平一聲令下,展開中國改革開放道路。眾多港商於80年代改革初期甘為開荒牛,於珠三角從事外貿加工,憑藉當時低廉的勞動力,港商於外貿獲得價格優勢,除生意暢旺外,更帶動珠三角乃至整個廣東經濟起飛,中國「世界工廠」之名由此而來。


但隨著內地高速發展,港商所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過去5年更由盛轉衰,香港工業總會的統計顯示,08年珠三角港商約6萬家,今年只有近3萬家,導致這情况的關鍵分水嶺,始於2006年至2007年之間。


工總:珠三角港商 3年少3萬家

首先,當年中央通過的「新勞動法」。新法原意是為內地民工爭取更大權益,保障他們免被資方剝削,打擊「血汗工廠」。但無可否認,新勞動法於條例上仍有未盡完善之處。香港中小型企業國際投資交流協會會長趙志雄憶述,當時曾收到會員反映,有工人專門利用新法漏洞將老闆告上法院索取賠償,在國家欲保護低收入群體的大氣候下,政府部門也往往將立場傾向勞方,結果新法之下,港商既增加勞動成本,亦煩惱勞資矛盾加深。


「新勞動法」 變相加深勞資矛盾

過去珠三角港商之成功,全靠低成本,但中國國力增強,與國際水平逐步接軌,間接令港商生產成本攀升。以廣東省最低工資(以廣州為標準)為例,從2006年的每月780元(人民幣.下同)增至現時的1300元(表),增幅66%。工總曾粗略計算,工資水平提高30%將導致總成本增加約9%,依此計算,自2006年以來,港商生產總成本已增加18%以上,還未計社保之類按工資水平比例計算的開支。


此外,人民幣升值也令向以美元計價的港商成本增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月發表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指出,2005年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近25%。換句話說,現時港商所接的每張以美元計價訂單,比6年前打了實際打了75折。


工總副主席劉展灝直言,再計上原材料價格、內地近年新徵的環保稅等支出,低成本生產已成過去,港商利潤率數年間也從20%遞減至現時3%至5%。


內部經營的成本增加,仍可透過訂單量的增加來彌補。08年以前,港商最愁兩大問題,勞工荒與電荒。然而,3年前的金融海嘯和今年的歐債危機,重創美國及歐洲經濟,同時重創以歐美作為主要訂單來源的港商,相對成本上漲,「訂單荒」更令港商束手無策。


明報記者 陳子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