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本月初,上海《新民晚報》刊登了一篇名為《包容是一種智慧》的文章。文章主旨大意是說:上海應該要包容,或者說更加包容;上海的「原住民」不應該對外地人湧入上海憂慮,也不應該為上海方言等文化特徵減弱而擔心。
籲滬人勿憂方言文化式微
這讓我想起2009年底發生的一件事。一個非上海籍聽衆給電台節目發送短訊(SMS)稱討厭上海人,當時,身為上海人的電台主持回應:「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後,慢慢地以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或者討厭的人的周圍。」暗示要對方「滾蛋」。
此事一出,媒體上關於上海人、外地人,包容、排外之類的話題曾經一度大熱。我不否認,一些上海人做的一些事,的確有些小家子氣。比如上述那個主持人,還有網上將外地人戲稱為「硬盤」(原本是用拼音首字母「WD」代表「外地」人,因WD與硬盤廠商「Western Data」的縮寫一致,便衍生為「硬盤」)。
非上海人「不包容」滬人
但是在多數情况下,這種對非上海人的排斥並不存在,上海市政府及上海人已經在努力做到包容和理解。然而上海人也在承受着非上海人對上海人的「不包容」。
比如《包容是一種智慧》中說,上海應該當好各類文化匯聚舞台的經理,毋須擔心文化影響力下降、方言流失。試想,一方人保護一方的文化有什麼問題?那個討厭上海人的聽衆,他可以不喜歡別人使用方言,那麼他是否一輩子都不使用自己家鄉的方言而僅使用普通話呢?是否他家鄉的節目中從來不出現方言呢?
還有一些作品在塑造上海人時,總喜歡貼上「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精明不聰敏」的標籤。身邊還有很多非上海人在表揚上海人時,常用「你可不像上海人」這種表述方式。這種以偏概全的行為都令人哭笑不得,難道這不是對上海、上海文化、上海人的「不包容」嗎?
高健
籲滬人勿憂方言文化式微
這讓我想起2009年底發生的一件事。一個非上海籍聽衆給電台節目發送短訊(SMS)稱討厭上海人,當時,身為上海人的電台主持回應:「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後,慢慢地以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或者討厭的人的周圍。」暗示要對方「滾蛋」。
此事一出,媒體上關於上海人、外地人,包容、排外之類的話題曾經一度大熱。我不否認,一些上海人做的一些事,的確有些小家子氣。比如上述那個主持人,還有網上將外地人戲稱為「硬盤」(原本是用拼音首字母「WD」代表「外地」人,因WD與硬盤廠商「Western Data」的縮寫一致,便衍生為「硬盤」)。
非上海人「不包容」滬人
但是在多數情况下,這種對非上海人的排斥並不存在,上海市政府及上海人已經在努力做到包容和理解。然而上海人也在承受着非上海人對上海人的「不包容」。
比如《包容是一種智慧》中說,上海應該當好各類文化匯聚舞台的經理,毋須擔心文化影響力下降、方言流失。試想,一方人保護一方的文化有什麼問題?那個討厭上海人的聽衆,他可以不喜歡別人使用方言,那麼他是否一輩子都不使用自己家鄉的方言而僅使用普通話呢?是否他家鄉的節目中從來不出現方言呢?
還有一些作品在塑造上海人時,總喜歡貼上「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精明不聰敏」的標籤。身邊還有很多非上海人在表揚上海人時,常用「你可不像上海人」這種表述方式。這種以偏概全的行為都令人哭笑不得,難道這不是對上海、上海文化、上海人的「不包容」嗎?
高健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