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歐美經濟衰退危機山雨欲來,全球七大央行繼金融海嘯後上月底再度緊急聯手救市,人民銀行毅然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提前揮別銀根緊縮周期。然而,過去3年間,內地經歷了銀行信貸「井噴」與企業「鬧錢荒」的霄壤之境,所延伸的物價暴漲與非正規信貸亂象,以及當局連串應變措施,已令整體信貸環境發生劇變,意味今後調控複雜性相應大增,難再單靠放鬆流動性總閥門,坐收水到渠成之效。
今年10月,就在內地民間借貸問題愈演愈烈及外資紛紛「唱淡」中國之際,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表宏觀政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言論,市場於是翹首期盼宏調「拐點」到來。其後,官方公布10月份新增貸款,較9月份位急彈逾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至近5900億元,信貸「解凍」預期迅即升溫。
貸存比率制約 銀行難給力放貸
奈何外圍環境持續動盪,中國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同時增加,內地10月及11月接連錄得外匯佔款下降,反映過去4年來資金淨流入之勢逆轉,為存款增長添壓,令本來已承受存款分流至理財產品打擊的銀行百上加斤。在銀監會嚴格執行貸存比率不高於75%的監管指標下,即使中央釋出政策微調信號,銀行也難「給力」放貸。11月新增貸款再次回落【圖】,正正反映了銀行信貸資源依然緊絀。
「當經濟增長減速時,調控政策應該放鬆,但是銀行過度放貸的時代已經過去。」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接受訪問時這樣說。
2008年金融海嘯突襲,中國政府史無前例地大開水喉,4萬億元財政刺激方案、調降利率及無上限信貸額度三管齊下,2009年全年新增貸款攀上9.6萬億元高峰,「保八」目標超額完成。惟信貸胃納向來易放難收,當經濟亢奮過後,中國要面對的是退市的強烈副作用。
為求回收超發的流動性,控通脹穩經濟成政策主導。去年10月,人行啟動自2007年12月以來的首次加息,貨幣政策緊縮周期重臨,不單存款準備金率(RRR)、利率及公開市場操作三大常規調控工具悉數盡出,而且調控步伐之頻密亦前所未見,不足1年內9度上調RRR及5度加息,好不容易才把通脹率由連續8個月逾5%的高位,壓低至今年11月的4.2%。
人行銀監調控藥力疊加
信貸投放總量方面,人行今年並無定下明確目標,改為由廣義貨幣供應(M2)按年增長16%的目標替代,以此推算,今年內地新增貸款額約為7.5萬億元,縱然與去年7.95萬億元的規模相若,可是由年初開始,內地便屢傳銀行信貸額度緊張,甚至有指四大行因信貸投放過猛而被人行「窗口指導」投放節奏。人行嚴控信貸規模的決心,還體現於當局引入具針對性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工具,貸款增長過快的銀行便遭「差別對待」。
此外,銀監會亦配合出拳,今年加強對銀行流動性監測,由原來按季申報貸存比率,改為要求銀行月末貸存比率不得高於75%,據悉,6月起更實行月度日均貸存比率監察措施,形成銀行信貸擴張的「緊箍咒」。
加之銀監會今年內先後公布被喻為中國版《巴塞爾資本協議三》,以及重新修訂原有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銀行面對監管資本要求愈趨嚴格,信貸供應更覺捉襟見肘。人行收緊信貸疊加銀監會嚴密監察的雙重制約下,銀行放貸難為,企業融資窘局也愈見凸顯。
負利率持續 影子銀行急膨脹
於是,大量企業貸款需求取道委託貸款及信託貸款等表外信貸渠道。另一邊廂,通脹高企導致實際負利率持續,造就由表外信貸資產打包的高息理財產品銷情暢旺,兩方面恰恰形成緊密的資金供求關係,帶動所謂「影子銀行」體系急速膨脹,多家券商都估計,截至上半年,有關信貸規模達10萬億元,約佔整體銀行貸款的五分一。
存款流入理財產品的情况愈趨嚴重,不利銀行資金期限配置及流動性管理之餘,也造成M2失真程度加劇,令人行調控難度倍增。
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學家陸挺直言,許多國家早已摒棄M2作為調控目標,「其缺點是很難將涵蓋的存款種類作統一定義。」不過,人行調控理念豈會朝夕間改變?陸挺認為,在存款增長放緩下,當局對銀行貸存比率的要求應適度放鬆。
利率市場化 解決結構性問題
本月中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信貸政策「有扶有控」。經濟學家普遍相信,當局明年仍會維持謹慎的信貸投放政策,惟規模較今年相對寬鬆,8萬億元新增貸款額可期,投放重點將回歸支持實體經濟。
有銀行業分析師預計,流動性一旦改善,銀行來自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及中小企貸款的壞帳風險有望減低,不良貸款上升周期或會延後出現。近慮雖釋,惟遠憂未除,在存貸利率仍然未能市場化之下,中小企融資困難及「影子銀行」等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利率作為調控工具的作用亦有限。因此,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才是平衡資金流向及優化信貸結構的關鍵所在。
明報記者 劉欣欣
今年10月,就在內地民間借貸問題愈演愈烈及外資紛紛「唱淡」中國之際,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表宏觀政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言論,市場於是翹首期盼宏調「拐點」到來。其後,官方公布10月份新增貸款,較9月份位急彈逾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至近5900億元,信貸「解凍」預期迅即升溫。
貸存比率制約 銀行難給力放貸
奈何外圍環境持續動盪,中國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同時增加,內地10月及11月接連錄得外匯佔款下降,反映過去4年來資金淨流入之勢逆轉,為存款增長添壓,令本來已承受存款分流至理財產品打擊的銀行百上加斤。在銀監會嚴格執行貸存比率不高於75%的監管指標下,即使中央釋出政策微調信號,銀行也難「給力」放貸。11月新增貸款再次回落【圖】,正正反映了銀行信貸資源依然緊絀。
「當經濟增長減速時,調控政策應該放鬆,但是銀行過度放貸的時代已經過去。」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接受訪問時這樣說。
2008年金融海嘯突襲,中國政府史無前例地大開水喉,4萬億元財政刺激方案、調降利率及無上限信貸額度三管齊下,2009年全年新增貸款攀上9.6萬億元高峰,「保八」目標超額完成。惟信貸胃納向來易放難收,當經濟亢奮過後,中國要面對的是退市的強烈副作用。
為求回收超發的流動性,控通脹穩經濟成政策主導。去年10月,人行啟動自2007年12月以來的首次加息,貨幣政策緊縮周期重臨,不單存款準備金率(RRR)、利率及公開市場操作三大常規調控工具悉數盡出,而且調控步伐之頻密亦前所未見,不足1年內9度上調RRR及5度加息,好不容易才把通脹率由連續8個月逾5%的高位,壓低至今年11月的4.2%。
人行銀監調控藥力疊加
信貸投放總量方面,人行今年並無定下明確目標,改為由廣義貨幣供應(M2)按年增長16%的目標替代,以此推算,今年內地新增貸款額約為7.5萬億元,縱然與去年7.95萬億元的規模相若,可是由年初開始,內地便屢傳銀行信貸額度緊張,甚至有指四大行因信貸投放過猛而被人行「窗口指導」投放節奏。人行嚴控信貸規模的決心,還體現於當局引入具針對性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工具,貸款增長過快的銀行便遭「差別對待」。
此外,銀監會亦配合出拳,今年加強對銀行流動性監測,由原來按季申報貸存比率,改為要求銀行月末貸存比率不得高於75%,據悉,6月起更實行月度日均貸存比率監察措施,形成銀行信貸擴張的「緊箍咒」。
加之銀監會今年內先後公布被喻為中國版《巴塞爾資本協議三》,以及重新修訂原有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銀行面對監管資本要求愈趨嚴格,信貸供應更覺捉襟見肘。人行收緊信貸疊加銀監會嚴密監察的雙重制約下,銀行放貸難為,企業融資窘局也愈見凸顯。
負利率持續 影子銀行急膨脹
於是,大量企業貸款需求取道委託貸款及信託貸款等表外信貸渠道。另一邊廂,通脹高企導致實際負利率持續,造就由表外信貸資產打包的高息理財產品銷情暢旺,兩方面恰恰形成緊密的資金供求關係,帶動所謂「影子銀行」體系急速膨脹,多家券商都估計,截至上半年,有關信貸規模達10萬億元,約佔整體銀行貸款的五分一。
存款流入理財產品的情况愈趨嚴重,不利銀行資金期限配置及流動性管理之餘,也造成M2失真程度加劇,令人行調控難度倍增。
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學家陸挺直言,許多國家早已摒棄M2作為調控目標,「其缺點是很難將涵蓋的存款種類作統一定義。」不過,人行調控理念豈會朝夕間改變?陸挺認為,在存款增長放緩下,當局對銀行貸存比率的要求應適度放鬆。
利率市場化 解決結構性問題
本月中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信貸政策「有扶有控」。經濟學家普遍相信,當局明年仍會維持謹慎的信貸投放政策,惟規模較今年相對寬鬆,8萬億元新增貸款額可期,投放重點將回歸支持實體經濟。
有銀行業分析師預計,流動性一旦改善,銀行來自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及中小企貸款的壞帳風險有望減低,不良貸款上升周期或會延後出現。近慮雖釋,惟遠憂未除,在存貸利率仍然未能市場化之下,中小企融資困難及「影子銀行」等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利率作為調控工具的作用亦有限。因此,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才是平衡資金流向及優化信貸結構的關鍵所在。
明報記者 劉欣欣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