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建造商會向政府提交運輸規劃藍圖,促發展綠色運輸系統改善空氣,環境諮詢委員會成員文志森指出,港府發展基建忽略可持續發展元素,近年為了催谷大型基建上馬,例如港珠澳大橋及廢物焚化爐等,幾乎將空氣質素逼近容忍水平上限,日後再推出大型基建,恐也難以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無法上馬。
專家﹕減排應行多一步
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熊永達表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有責任「行多一步」減排,未來推行的大型運輸基建項目,亦要面對日益收緊的空氣質素指標,推行環保基建項目,才有機會過關,否則無法展開工程,一切淪為空談。
報告指出,2008年交通排放溫室氣體4200萬公噸,佔全港18%。
文志森﹕近年「先使未來錢」
文志森認為,港府近年催谷大型基建上馬「去得太盡」,一些工程例如廢物焚化爐及港珠澳大橋更是「先使未來錢」,率先使用了各類環保指標的「配額」,令本港部分地區的空氣質素指標瀕臨「爆煲」,預料將來該幾個地區即使再有大型基建上馬,亦無空間再容納更多污染物,而不獲批。
他認為這是長期催谷工程而無顧及可持續發展的惡果,「除非有『奇蹟』出現,例如粵港空氣質素大幅改善,否則將來再有大型基建獲通過環評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小。」
專家﹕減排應行多一步
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熊永達表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有責任「行多一步」減排,未來推行的大型運輸基建項目,亦要面對日益收緊的空氣質素指標,推行環保基建項目,才有機會過關,否則無法展開工程,一切淪為空談。
報告指出,2008年交通排放溫室氣體4200萬公噸,佔全港18%。
文志森﹕近年「先使未來錢」
文志森認為,港府近年催谷大型基建上馬「去得太盡」,一些工程例如廢物焚化爐及港珠澳大橋更是「先使未來錢」,率先使用了各類環保指標的「配額」,令本港部分地區的空氣質素指標瀕臨「爆煲」,預料將來該幾個地區即使再有大型基建上馬,亦無空間再容納更多污染物,而不獲批。
他認為這是長期催谷工程而無顧及可持續發展的惡果,「除非有『奇蹟』出現,例如粵港空氣質素大幅改善,否則將來再有大型基建獲通過環評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