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地外國商會多次批評本港國際學校學額不足,近日更成為國際議題。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近兩年海外專才來港人數急升,英籍和美籍專才由2009年的3.7萬急升近三成至4.7萬,但不少專才的子女無法在港就學,部分要在家自學或赴星洲讀書,批評港府並無正視。但有國際學校指出,目前本港國際學額不足屬「名牌效應」下的假象,部分非名校則面對收生不足。
朗思收本地生達八成
教育局長孫明揚早前在立法會回應國際學校學額問題時指出,未來數年會增加5000個學額,但難以限制本地生入讀國際學校。去年9月數字顯示,本港47所國際學校中,有4所學校本地生比例達五成或以上,當中朗思國際學校更達81.5%。不過,全港約3.6萬個國際學校學額,去年只有3.18萬名學生入讀,仍有逾4000個學額。
美報指影響海外專才來港
《華爾街日報》昨報道,過去兩年海外專才來港人數急升,今年英美兩地共有4.7萬人來港,其中英籍人士由2009年的1萬人,躍升53%至1.53萬;美籍居民也由2.66萬增至3.15萬人,升近18%。
報道批評本港國際學校學額不足,以致學額輪候時間過長;部分海外專才已選擇移居新加坡,更有英國銀行不再派遣有在學子女的員工來港工作,窒礙本港國際化發展。
協同國際學校去年85名學生中,有近48%為本地生;校長陳紹鉅指出,目前無論海外或本地家長,都紛紛湧向英基、哈羅等「名牌」國際學校,其他非名校卻有剩餘學額。「過往都有國際公司或移民顧問向校方查詢學額,但我們都不敢留位,怕他們會『轉軚』;寧願打開大門,公開予合資格學生報讀」。
學生湧向名牌國際校
他續說,雖然擔心非本地生人數會日漸減少,但認為校內近九成教師均為非華裔人士,且學校開辦國際課程,與本地傳統學校有很大差距,不怕校內國際水平會受影響。
朗思國際學校校長蔡麗如稱,今年有不少國際小學收生仍未見爆滿,反映學額未算緊張,「家長來去也只是爭入數間有名的國際學校,才會出現爭崩頭的現象」。她表示,暫未有領事館或國際公司要求校方留位,又認為只有改變家長心態,才可改善現存問題。
朗思收本地生達八成
教育局長孫明揚早前在立法會回應國際學校學額問題時指出,未來數年會增加5000個學額,但難以限制本地生入讀國際學校。去年9月數字顯示,本港47所國際學校中,有4所學校本地生比例達五成或以上,當中朗思國際學校更達81.5%。不過,全港約3.6萬個國際學校學額,去年只有3.18萬名學生入讀,仍有逾4000個學額。
美報指影響海外專才來港
《華爾街日報》昨報道,過去兩年海外專才來港人數急升,今年英美兩地共有4.7萬人來港,其中英籍人士由2009年的1萬人,躍升53%至1.53萬;美籍居民也由2.66萬增至3.15萬人,升近18%。
報道批評本港國際學校學額不足,以致學額輪候時間過長;部分海外專才已選擇移居新加坡,更有英國銀行不再派遣有在學子女的員工來港工作,窒礙本港國際化發展。
協同國際學校去年85名學生中,有近48%為本地生;校長陳紹鉅指出,目前無論海外或本地家長,都紛紛湧向英基、哈羅等「名牌」國際學校,其他非名校卻有剩餘學額。「過往都有國際公司或移民顧問向校方查詢學額,但我們都不敢留位,怕他們會『轉軚』;寧願打開大門,公開予合資格學生報讀」。
學生湧向名牌國際校
他續說,雖然擔心非本地生人數會日漸減少,但認為校內近九成教師均為非華裔人士,且學校開辦國際課程,與本地傳統學校有很大差距,不怕校內國際水平會受影響。
朗思國際學校校長蔡麗如稱,今年有不少國際小學收生仍未見爆滿,反映學額未算緊張,「家長來去也只是爭入數間有名的國際學校,才會出現爭崩頭的現象」。她表示,暫未有領事館或國際公司要求校方留位,又認為只有改變家長心態,才可改善現存問題。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