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銀高利潤 小個體付代價長青網文章

2012年01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1月03日 06:35
2012年01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2000年之前,加快銀行改革已經成為「共識」,但關於「共識」的細節,存在許多分歧。最重要的分歧恐怕是關於銀行改革的首要目標。一派認為,銀行改革的目標是提高效率,更好地支撐經濟增長。另一派認為,銀行改革的目標是降低風險,避免危機。危機促使決策者下決心,也導致決策扭曲。


完美的改革方案也許可以兼顧長期目標——「效率」,以及短期目標——「穩定」。但是完美的方案需要足夠的時間去發現,決策卻不能等待。在長期的「效率」和短期的「穩定」之間權衡取捨,當然後者更重要。只要短期不爆發金融危機,就還有機會解決長期問題。反之,一旦金融危機爆發,長期情景就更加不確定,改革機會可能徹底失去。這一選擇,好像李澤厚(編者按:內地著名哲學家)對「一二·九」運動(編者按:1935年北京學生在中共領導下抗日救國示威)的總結:「救亡壓倒了啟蒙。」


競爭力弱 對外開放衝擊大

按照中國「入世」的承諾,中國將開放銀行業,讓外資銀行進入內地市場與國有銀行直接競爭。「開放銀行業」在操作上沒有什麼難度,只需要多批准幾家外資銀行開設機構就行了。但是當時的國有銀行競爭力弱,真要全面開放,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我把中外銀行間的全面競爭稱為「勝負手」,中方失敗是較大機會發生的事件。


外資不能參與決策 減持遲早事

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取得的成效出乎之前的預料。首先,國有銀行的高管們走遍世界,自己尋找買家。這種做法不盡合理,但是當時「時間緊迫」,顧不得那麼多。其次,國內外銀行家討價還價的結果,竟然創造性地實現了中方維持金融穩定的目標,還讓外方有利可圖,實現了「雙贏」。巧妙之處在於:「開放銀行業」變成了「開放國有銀行」,讓國外主要競爭對手成為自己的股東,把雙方的利益結合在一起。就像「一根繩上拴兩隻螞蚱」,贏則雙贏,輸就都輸,避免了雙方一決勝負。


許多人搞不清楚,為什麼一邊說我們的國有銀行競爭力弱,另一邊戰略投資者投資國有銀行還賺了不少錢?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國有銀行改制之前大規模剝離了不良資產,還獲得巨額注資;其二是國有銀行改制之後,銀行業結構基本保持不變,國有銀行依然維持,甚至鞏固了寡頭壟斷地位。巨大的存貸款利差讓銀行能夠維持豐厚利潤。


國有銀行未改「一放就亂」特點

回顧這10年,還可以發現銀行改革的另一個特點:體制機制的進步不鞏固,倒退很容易發生。首先,股權繩子拴了兩隻螞蚱,但是「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導致外資股東左右不了銀行決策,不是真正的戰略投資者,減持是早晚的事情。其次,最近兩年國有銀行的表現,顯示「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特點沒什麼改變。第三,2008年之後貨幣政策目標和工具全面倒退,就是被迫退回來適應停滯不前的商業銀行改革。


回顧10年銀行改革,以下兩條教訓提醒當前的決策者,有關銀行改革的決策需要高瞻遠矚:

第一,儘管長期利益是短期利益的總和,但是,就算持續地、成功地實現短期利益最大化,也不會自動實現長期利益最大化,反倒有可能偏離長期利益最大化很遠。如上文所述,過去10年銀行改革成功實現了短期目標,可是很難說縮短了與長期目標的距離。因此,短期目標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背離長期目標。唯有讓每一個短期目標都瞄定於長期目標,長期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大量小企不能分享金融服務

第二,儘管全局利益是局部利益的總和,但是,即使實現了所有局部利益的最大化,也未必就實現了全局利益最大化。現在銀行利潤太高,以至於有如民生銀行(1988)董事長說「利潤高得都不好意思公布」。可是與此同時,存款人持續忍受負利率,還有大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得不到正規商業銀行服務,卻在影子銀行那裏得到滿足。換言之,銀行體系的高利潤與相應的應對風險的能力,是以實體經濟得不到高質量的金融服務為代價的。


吳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 銀行研究室副主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