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特首參選人梁振英發表土地政策政綱諮詢稿,建議推出「港人港地」,由政府選取部分符合中產需要的官地,並在賣地條款中規定,日後建成的住宅只可賣給香港居民,不可以公司購入,轉售亦只限香港居民為對象。但有市場人士擔心此做法會拉低賣地成績,亦有人擔心內地人會轉買其他住宅單位,同樣會谷高樓價。
梁振英曾在房屋政策諮詢會上表示,限制內地人在港買樓,在技術上很難做到,他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時亦曾指出,這種限制內地人在港買樓的做法,「只佔市場供應量較小的份額,起不到怎樣的作用」。
曾指難限內地人來港買樓
但梁振英昨日提出了「港人港地」,他解釋,現時部分地區住宅的樓價急升,是因為不少境外、包括國內的買家在同一時間集中來港投資所致,他希望透過「港人港地」,限制內地人來港買樓。
現屆政府曾多次以為免影響自由市場為由,拒絕限制內地人來港買樓,梁振英強調房屋市場「一向非完全自由」,並舉例指不少資本國家都有限制境外居民買樓。他說,政府亦推出「限呎樓」,不認同「港人港地」政策會損害自由市場。
恐致推高舊樓二手價
不過,中原測量師行估價部執行董事張競達分析指出,「港人港地」政策或會拉低地價。他笑言,「一個願打,都要另一個願捱先得」,若在西九龍等主力打內地人市場的旺區推出「港人港地」,可能無法吸引發展商投地。他說,即使是在沙田、長沙灣或紅磡等地推出「港人港地」,地價亦可能比現在的市價低,「唔會係幾個百分點的事」。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價及專業顧問(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陳超國亦擔心,這措施可能令大陸客轉買舊貨,令舊樓愈賣愈貴。
首推極小量單位 仍「值得一試」
梁振英亦承認「港人港地」可能如置安心和居屋般,在首推時只能提供極小量單位,但仍然「值得一試」。
梁振英又提出引入「補地價仲裁機制」,避免因為政府與發展商就補地額金額僵持不下,土地囤積。英皇國際執行董事張炳強相信這是好事,因為可讓發展商、政府方面皆擁有各自表述立場的平台,增進彼此了解。
明報記者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