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粉嶺母嬰健康院內,護士叫喊,「鄭裕玲,請到……」,大堂坐滿家長,卻無人應答;「鄭裕玲……」,護士以廣東話重複呼喊,叫到第四次開始語氣不耐煩,才有人帶着孩童進入診療室。那邊廂,有婦人發現自己錯過廣播,用普通話問醫護該到哪病房。從羅湖帶着兩個月大兒子來打針的馮太說,除了對兒子的粵音名字稍有印象,其他都聽不懂,更着記者幫忙打聽應到哪間診室。
記者昨午到粉嶺火車站附近的粉嶺母嬰健康院,家長坐滿整個大堂,粗略估算,在場約36個家庭,操內地口音的家長有26個,佔七成。記者於院內與5名內地媽媽攀談,其中,來自深圳的何太及丈夫是深圳人,二人昨帶着半歲的男嬰到健康院打防疫針。她說,4年前在內地誕下一女,然後再追一子,因為「超生」決定來港生子。她不諱言,在香港生第二胎比留在深圳化算,「丈夫是深戶(深圳戶口),買一個戶口要一二十萬,比來香港生還要貴」,兒子於聖德肋撒醫院出世,前後花了8萬元,包括2萬中介費。
內地口音家長佔七成
從廣州來港生第二胎的招小姐說,來港是為香港身分,亦避免超生,「不是貪這邊的福利好」,「免費教育對我們用不着,因為我們住得遠,還是想孩子留在身邊照顧」。
油麻地母嬰健康院內,到處都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有的跌倒地上自行爬起身,護理員看着,一邊摺毛巾,一邊向在旁的同事笑道「本地家長才緊張,內地的就不太介意」。記者在場約兩小時,粗略估算,20多個家庭中操普通話的約佔8名,比例約三成。
來自深圳的彭氏夫婦,由一名操流利廣東話的女子陪到油麻地健康院,彭先生用半鹹半淡廣東話說,兒子於浸會醫院出世,剛滿月,昨日是第一次前來健康院檢查。攀談下,記者詢問該女子是否中介,他先說是親戚,後來又改口「不是中介,是朋友」,但每次覆診「都會過來幫手」。
一向到該健康院檢查的本地媽媽梁小姐說,內地媽媽佔了差不多一半,認為公共資源會被分薄但沒辦法。她投訴公立醫院的產前檢查門診資源不足,「醫生也不夠,排兩小時隊,最後只能見醫生兩分鐘」。
記者昨午到粉嶺火車站附近的粉嶺母嬰健康院,家長坐滿整個大堂,粗略估算,在場約36個家庭,操內地口音的家長有26個,佔七成。記者於院內與5名內地媽媽攀談,其中,來自深圳的何太及丈夫是深圳人,二人昨帶着半歲的男嬰到健康院打防疫針。她說,4年前在內地誕下一女,然後再追一子,因為「超生」決定來港生子。她不諱言,在香港生第二胎比留在深圳化算,「丈夫是深戶(深圳戶口),買一個戶口要一二十萬,比來香港生還要貴」,兒子於聖德肋撒醫院出世,前後花了8萬元,包括2萬中介費。
內地口音家長佔七成
從廣州來港生第二胎的招小姐說,來港是為香港身分,亦避免超生,「不是貪這邊的福利好」,「免費教育對我們用不着,因為我們住得遠,還是想孩子留在身邊照顧」。
油麻地母嬰健康院內,到處都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有的跌倒地上自行爬起身,護理員看着,一邊摺毛巾,一邊向在旁的同事笑道「本地家長才緊張,內地的就不太介意」。記者在場約兩小時,粗略估算,20多個家庭中操普通話的約佔8名,比例約三成。
來自深圳的彭氏夫婦,由一名操流利廣東話的女子陪到油麻地健康院,彭先生用半鹹半淡廣東話說,兒子於浸會醫院出世,剛滿月,昨日是第一次前來健康院檢查。攀談下,記者詢問該女子是否中介,他先說是親戚,後來又改口「不是中介,是朋友」,但每次覆診「都會過來幫手」。
一向到該健康院檢查的本地媽媽梁小姐說,內地媽媽佔了差不多一半,認為公共資源會被分薄但沒辦法。她投訴公立醫院的產前檢查門診資源不足,「醫生也不夠,排兩小時隊,最後只能見醫生兩分鐘」。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