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於2012年1月6日和7日召開,從歷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情况來看,每次會議均針對當時金融發展的重點問題,提出中國下一步的金融改革的方向,並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今年應該也不例外。
起步晚 發展尚不完善
從當前的形勢來看,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機構都構成很大挑戰,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外部金融環境惡化,金融風險值得警惕;另一方面,目前中國正處於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時期,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效率任重道遠。因此,如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金融業的運行效率和服務水準,是當前金融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在此時,冷靜分析中國金融業形勢,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業運行效率將是此次金融會議的關注點。
在風險可控條件下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就是要建立一個既能有效發揮其資金融通、資源配置功能,又能有所約束,抑制金融自身過度投機的金融體系。「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不斷增強金融市場功能,更好地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
拒中小企融資 助長民間高利貸
中國金融業雖然發展迅速,但由於起步較晚,金融體系尚不完善,在金融業的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難以充分發揮其功能。
例如,當前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就是中國金融運行效率不高的表現。從資金供應角度看,利率市場化尚未實現,金融機構尋求利潤使得金融機構不願意將錢貸給中小企業,同時也尚未建立一個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來促進中小企業直接融資,企業融資管道過窄。
從資金的需求角度看,中國當前失信約束不嚴,中小企業自身則存在着較高的信用風險和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供需失衡下,中小企業難以通過正規管道融資,從而民間高利率借貸盛行。因此,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效率極為必要。
銀行過分投機 風險管理弱
同時,金融危機也給我們警示,金融資本尋求利潤使得金融業一旦得不到有效監管,就會產生過度投機,使得金融運作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實體經濟。中國當前的金融監管體制仍有待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對分業監管下監管部門間的協調提出了挑戰。除此之外,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管理水準和風險防控能力也較為薄弱。
面對未來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上升,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金融機構風險抵禦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改革金融體制,提高金融業服務水準應以風險可控為前提,監管當局需要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同時要求各金融參與者提高風險管理水準,以防控金融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金融風險。
應降低入行門檻 增競爭效益
實現風險可控條件下的金融效率提高,應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降低金融業准入門檻,增加中小金融機構以形成有效競爭,完善金融服務。同時,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與放寬准入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如果利率不市場化,卻大幅放寬金融機構准入,就會形成金融黑洞,大量社會資本會爭先恐後進入金融業;同樣,如果利率市場化而准入不放鬆,銀行就有可能利用相對壟斷地位反而導致貸款利率上升。因此,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同時,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需大幅降低。除此之外,對於已有的金融機構,應鼓勵其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服務水準。
汲取西方教訓 嚴控系統性風險
與此同時,提高金融效率需要監管的配合。首先,監管部門應從危機中汲取西方國家教訓,樹立宏觀審慎監管理念,完善金融宏觀審慎監管以防範系統性風險;其次,在當前分業監管的條件下,要改進監管協調機制,使金融監管既能為創新預留較大空間又能防止監管的重複與真空。除此之外,監管部門還需完善保障機制,一方面,建立健全風險保障機制如存款保險制度;另一方面,完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性。總之,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金融形勢,中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應該是提高效率與風險防控並重,不能有所偏頗。
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
起步晚 發展尚不完善
從當前的形勢來看,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機構都構成很大挑戰,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外部金融環境惡化,金融風險值得警惕;另一方面,目前中國正處於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時期,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效率任重道遠。因此,如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金融業的運行效率和服務水準,是當前金融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在此時,冷靜分析中國金融業形勢,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業運行效率將是此次金融會議的關注點。
在風險可控條件下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就是要建立一個既能有效發揮其資金融通、資源配置功能,又能有所約束,抑制金融自身過度投機的金融體系。「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不斷增強金融市場功能,更好地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
拒中小企融資 助長民間高利貸
中國金融業雖然發展迅速,但由於起步較晚,金融體系尚不完善,在金融業的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難以充分發揮其功能。
例如,當前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就是中國金融運行效率不高的表現。從資金供應角度看,利率市場化尚未實現,金融機構尋求利潤使得金融機構不願意將錢貸給中小企業,同時也尚未建立一個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來促進中小企業直接融資,企業融資管道過窄。
從資金的需求角度看,中國當前失信約束不嚴,中小企業自身則存在着較高的信用風險和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供需失衡下,中小企業難以通過正規管道融資,從而民間高利率借貸盛行。因此,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效率極為必要。
銀行過分投機 風險管理弱
同時,金融危機也給我們警示,金融資本尋求利潤使得金融業一旦得不到有效監管,就會產生過度投機,使得金融運作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實體經濟。中國當前的金融監管體制仍有待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對分業監管下監管部門間的協調提出了挑戰。除此之外,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管理水準和風險防控能力也較為薄弱。
面對未來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上升,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金融機構風險抵禦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改革金融體制,提高金融業服務水準應以風險可控為前提,監管當局需要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同時要求各金融參與者提高風險管理水準,以防控金融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金融風險。
應降低入行門檻 增競爭效益
實現風險可控條件下的金融效率提高,應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降低金融業准入門檻,增加中小金融機構以形成有效競爭,完善金融服務。同時,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與放寬准入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如果利率不市場化,卻大幅放寬金融機構准入,就會形成金融黑洞,大量社會資本會爭先恐後進入金融業;同樣,如果利率市場化而准入不放鬆,銀行就有可能利用相對壟斷地位反而導致貸款利率上升。因此,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同時,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需大幅降低。除此之外,對於已有的金融機構,應鼓勵其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服務水準。
汲取西方教訓 嚴控系統性風險
與此同時,提高金融效率需要監管的配合。首先,監管部門應從危機中汲取西方國家教訓,樹立宏觀審慎監管理念,完善金融宏觀審慎監管以防範系統性風險;其次,在當前分業監管的條件下,要改進監管協調機制,使金融監管既能為創新預留較大空間又能防止監管的重複與真空。除此之外,監管部門還需完善保障機制,一方面,建立健全風險保障機制如存款保險制度;另一方面,完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性。總之,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金融形勢,中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應該是提高效率與風險防控並重,不能有所偏頗。
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