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衣著可反映一個人的品味,從清朝歷代的龍袍我們更可窺見一個皇朝的盛衰。嘉慶皇后的龍袍,連象徵壽山福海的水腳紋也沒有,原來是因為嘉慶深感乾隆皇朝奢靡過度,故要推崇節儉。而慈禧太后的袍則繡上天子專用的章紋,反映其野心。收藏家莫華昇的太爺為太古洋行第一任「買辦」,把珍藏的皇族吉服袍借出展覧,由嘉慶皇后到慈禧太后,讓大家見證清朝的興衰。
香港三大望族中莫仕揚家族後人莫華昇,遺傳了祖父莫幹生愛收藏的品性,自幼對古物有濃厚興趣。他13歲負笈英國,並在牛津大學讀書,經常到當地博物館參觀,更愛蒐羅古物,「當時每個星期都會去英國的『嚤囉街』,發現很多龍袍」。龍袍造工精緻,集工藝美術之大成,令本身酷愛書畫的莫華昇一見鍾情,開始收藏龍袍的嗜好。
道光破損龍袍修補再穿
清代龍袍可謂中華服飾之中最精湛、最華麗的工藝美術極品。不過,更吸引人的是每件龍袍背後的故事。「龍袍不是千篇一律,慈禧的袍有很多水仙,雍正因為被人質疑他奪位,所以他用了很多吉祥物證明自己是正統……」
莫華昇至今收藏了逾百件龍袍,幾乎每代清朝皇帝的龍袍都有一件,他說,傳說嘉慶和道光的龍袍都是用先皇的舊龍袍修改而成,道光更把破損的龍袍修補再穿,他笑言﹕「如果說找到一件道光完整的龍袍,多數都是假的。」
中大文物館館長林業強指出,關於嘉慶和道光的節儉事是傳說,找不到實證。不過,嘉慶年間的龍袍的確比較簡化。嘉慶皇后的吉服袍雖以明黃綢為面料,用精巧的緙絲方式織造,但林業強說,整件袍除了主要的團龍圖案和手袖花紋,沒有華麗的襯底裝飾,連象徵「一統江山、壽山福海」的袍服水腳海水紋都沒有。
康熙、雍正和乾隆是清朝國力最鼎盛的時期,在龍袍上亦可見此分水嶺。林業強說,自乾隆後龍袍的品質和手工都較差,光緒時連龍袍上的龍都沒那麼精神;自鴉片戰爭後,本為天子、皇后和太后專用的五爪金龍,竟也出現在親王郡王的吉服袍上。展覽於太古城中心,展出4件嘉慶至光緒年間的龍袍。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