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絕,早前蒙牛(2319)又爆出致癌物超標的毒奶事件,令消費者對本土品牌大失信心。不過,在本土品牌陷入信用危機之時,潛伏多年的外資品牌卻大舉出擊,乘虛而入,斥巨資擴產能有之,直接併購內地同業的更越趨頻密。市場人士預期,內地食品行業勢將掀起新一輪市場爭奪戰。
去年底,蒙牛再爆毒奶事件,令剛走出三聚氰胺陰影不久的中國奶業,重跌困境。時隔不到半月,外資食品雀巢以拯救者姿態宣布,未來5年將投資25億元人民幣,在黑龍江雙城市建設公司在華最大的鮮奶供應基地,並與當地政府共同開發現代化養殖業。雀巢大中華區總裁狄可為稱:「瑞士企業雀巢將幫助奶農以現代化養殖方式,提供高質量的牛奶。」他還表示,未來會通過更多方式讓中國消費者知道,雀巢在中國的產品是100%安全的。
雀巢25億強攻鮮奶市場
內地食品行業市場化程度高,外資企業在華擴張歷程雖也經歷波折,但仍不乏愈併愈大者,其中尤以休閒食品、酒類行業為主(見表),惟鮮奶市場因長期被本土品牌壟斷,外資罕有併購機會。
據研究機構Euromonitor的數據,2010年龍頭奶企蒙牛、伊利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24%和20%,外資品牌中僅雀巢拿到1.5%,其餘均被排擠至乳酪市場。儘管如此,消費者對龍頭老大的滿意度卻不盡如人意。中國質量協會在去年9月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在24個本土鮮奶品牌中,伊利和蒙牛的品牌滿意度竟位居第19、20位。
本土奶企稱未感受壓
眼見外資品牌高舉質量旗幟湧入鮮奶市場,一名本土奶企人士卻表示未感壓力。該人士指出,在中國,奶企能獲得多少鮮奶市場佔有率,取決於奶企能獲取多少上游奶源資源。而建立上游奶源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因此並未感到太大威脅。
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表示,雖然蒙牛等本土企業過往獲得較多政策支持,但中國政府在食品領域並沒有特別優待民族企業,外資企業也很善於與各級政府搞好關係。因此,除非是政府的「私生子」國有企業,否則就地方政府來說,始終是利益先行。由此看來,民族品牌對洋品牌來說,也並非持有絕對優勢。
故此,在與洋品牌的競賽中,因為本土品牌屢失消費者信心,未來若外資品牌在源流供應上跟得上擴張步伐,現時本土品牌的優勢隨時不保。
明報記者 李萌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