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年關將近的時候,我總比平日多一份忙碌,也多一些應酬與活動。也正在這時,我得知你的病情已經開始惡化,並一度陷入昏迷。我自覺,也預感上帝對你的示意與召喚。何况,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走去的最後歸宿之路。
兄弟情深,我執意告訴自己,再忙碌,我都要爭取時間飛去香港和你再見見面,說說話,共話家常,共享天倫,也共同回憶兒時的記趣和年少輕狂時的志向。雖然當時家貧,卻也躊躇滿志。在隱約中,我知道可以如往昔一樣和你暢談對話的時間已不多。
1月13日下午,我飛臨香港就直奔醫院探望你。當我來到你病榻前的時候,你敏銳閃爍的眼睛,立刻流露出一股期待與喜悅的眼神。我倆四目相對,我驚覺你臉上已插滿了管子。你立刻想坐起身子,也急着想開口說話,我立刻伸手輕扶你躺下,並示意你不要說話,以免影響管子的操作與暢通。我本來想好了很多話,要和你傾談,卻因為我來遲了一天而錯過了機會。從你的眼神中,從你喉嚨咿呀不清的發聲中,我也知道你有很多話要傾吐。也許這是天意弄人,也許這是兄弟無緣,也許你在責怪大哥的遲來。看到你身體的虛弱,我內心的隱痛,無可言喻,我更是無言以對和聲聲的自責:我遲來了一天。
第二天一早,我收到昌亦姪的來電,在趕往醫院的途中,我已經做好一切的心理準備。我八時許趕到醫院,你九時半含笑走向天家的路。如果說我心中沒有怨悔,因為我慶幸可以陪你走完人生最後的一段路;如果說我心中還有自責和內疚,那就是因為我來遲了一天,錯過了和你傾心交談的機會。
回想過去的種種,我不禁憶起了生活的苦樂與貧困。我記得,你小時候生性好動頑皮,爸爸給你取了一個「壞仔頭」的綽號,媽媽卻始終暱稱你「阿弟」。童年的生活,總與貧窮脫離不了關係。生活的煎熬,更為兄弟的分離聚合,增添了不少的變數。當年,我勉強讀完初中,就開始出來為家庭討生活,為父母挑擔子,因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隨着閱歷的增加,我開始思索人生的道路和家庭的未來。
我希望憑着自己的努力,可以盡早為父母挑起擔子,也可以為弟妹的學業和前途,盡一份責任和心意。如果我一人挑起辛苦,可以造就家人弟妹的幸福,那麼再大的犧牲,我都願意付出,我也一定義無反顧,更無怨無悔。不知是巧還是不巧,當時正值中國火紅的年代,一切美好的假設和傳說,令不少熱血沸騰的青年,欣喜若狂。當時,很多人都說,新中國的成立,是海外華人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的希望。去中國讀書,只要買一張船票就夠了,其他一切從免,因為有祖國的溫暖和照顧。很多人心動了。你和幾位同學一起,也嚮往着新制度的美好,也懷想着人生的美夢。
我依稀記得,那是1956年的7月,你坐上了一艘叫「Pankor」的輪船,踏上了中國「追夢」之路。那一天,媽媽藉故提早到河邊洗衣服,她雖然低頭不語,我卻可以感受媽媽和你之間猶如生離死別的痛苦和傷心。當時,我既興奮又傷感地呼喚媽媽:「阿弟的坐船正從上游開來了。」媽媽還是眉頭深鎖,欲看還拒。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記憶。
你離家之後沒幾天,就是我的人生佳期。你當時還來信說,「如果知道在新加坡要停留這麼多天,我就可以選擇留下來參加大哥你的婚禮,然後乘搭下一趟輪船。」
到中國後,你開始參加補習,準備聯考。幾經努力,你卻考上了廣州嶺南大學水產系,和自己心儀的醫學失之交臂。我當時也希望你報讀醫科。可惜事與願違,加上意識形態的作怪,你開始鬧情緒。顧校長還特地來信要求我勸慰你,要改變態度,要虛心向學。我也寫了一封信回覆校長,你一路成績標青,念醫科是你最大的心願。之後收到你的來信,述說中秋節到海邊醃魚的故事。我知道你已經沒有什麼再埋怨了。
隨着反右運動開始,你又遭受了不可名狀的衝擊和影響,看來,你已經開始厭惡和察覺意識形態的不對。美好的希望,已經破滅。離開中國,是唯一的出路。到了香港,我依然鼓勵你繼續深造,你最後進了德明書院修讀土木工程。作為大哥的,我真的不希望自己的苦况,有朝一日重臨降在弟妹的身上。我堅信,讀書可以光宗耀祖,可以改變命運。每當我決定把弟妹送到國外求學時,父母都說,你自己都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你何苦送弟妹出去?能修完高中就已經很好了。尤其是女的,更不用讀太多書,早一點嫁人算了。但我始終堅持,在一個男尊女卑的傳統社會中,女的更需要接受高深的教育。在香港畢業後,因找不到合意的工作,你輾轉到汶萊生活了四五年,又去了新加坡生活了幾年,直到八十年代,常青在香港設立分公司的時候,你才回到香港生活和上班。
你一路的生活,特別是年輕的時候,並不是走得很平順,也吃了不少苦頭,特別是和家人離別留在中國讀書的那段日子,更是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作為大哥的,我自覺對你有一份責任,也有一份虧欠。所幸上帝的指引和眷顧,讓我們走過了艱困。我常告訴你們,哥哥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常感自己愚鈍不敏,能力不逮,常常有違弟妹的期望。我只有摯切地盼望,哥哥做不到的,我希望弟妹有一天可以達成。
生活的困頓,是人生最好的磨練。貧窮的印記,是催化生命動力的活水泉源。此時此刻,我想你已經沒有任何的牽掛返回天家,與上帝同在。
但願我們天家再見!
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
【這是明報企業集團、世華媒體執行主席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於今日在其弟張鉅卿先生的追思會上的悼辭。張鉅卿先生的安息禮拜於今日上午十時半在聖約翰座堂舉行,隨即出殯奉柩歌連臣角火葬場舉行火化禮。】
兄弟情深,我執意告訴自己,再忙碌,我都要爭取時間飛去香港和你再見見面,說說話,共話家常,共享天倫,也共同回憶兒時的記趣和年少輕狂時的志向。雖然當時家貧,卻也躊躇滿志。在隱約中,我知道可以如往昔一樣和你暢談對話的時間已不多。
1月13日下午,我飛臨香港就直奔醫院探望你。當我來到你病榻前的時候,你敏銳閃爍的眼睛,立刻流露出一股期待與喜悅的眼神。我倆四目相對,我驚覺你臉上已插滿了管子。你立刻想坐起身子,也急着想開口說話,我立刻伸手輕扶你躺下,並示意你不要說話,以免影響管子的操作與暢通。我本來想好了很多話,要和你傾談,卻因為我來遲了一天而錯過了機會。從你的眼神中,從你喉嚨咿呀不清的發聲中,我也知道你有很多話要傾吐。也許這是天意弄人,也許這是兄弟無緣,也許你在責怪大哥的遲來。看到你身體的虛弱,我內心的隱痛,無可言喻,我更是無言以對和聲聲的自責:我遲來了一天。
第二天一早,我收到昌亦姪的來電,在趕往醫院的途中,我已經做好一切的心理準備。我八時許趕到醫院,你九時半含笑走向天家的路。如果說我心中沒有怨悔,因為我慶幸可以陪你走完人生最後的一段路;如果說我心中還有自責和內疚,那就是因為我來遲了一天,錯過了和你傾心交談的機會。
回想過去的種種,我不禁憶起了生活的苦樂與貧困。我記得,你小時候生性好動頑皮,爸爸給你取了一個「壞仔頭」的綽號,媽媽卻始終暱稱你「阿弟」。童年的生活,總與貧窮脫離不了關係。生活的煎熬,更為兄弟的分離聚合,增添了不少的變數。當年,我勉強讀完初中,就開始出來為家庭討生活,為父母挑擔子,因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隨着閱歷的增加,我開始思索人生的道路和家庭的未來。
我希望憑着自己的努力,可以盡早為父母挑起擔子,也可以為弟妹的學業和前途,盡一份責任和心意。如果我一人挑起辛苦,可以造就家人弟妹的幸福,那麼再大的犧牲,我都願意付出,我也一定義無反顧,更無怨無悔。不知是巧還是不巧,當時正值中國火紅的年代,一切美好的假設和傳說,令不少熱血沸騰的青年,欣喜若狂。當時,很多人都說,新中國的成立,是海外華人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的希望。去中國讀書,只要買一張船票就夠了,其他一切從免,因為有祖國的溫暖和照顧。很多人心動了。你和幾位同學一起,也嚮往着新制度的美好,也懷想着人生的美夢。
我依稀記得,那是1956年的7月,你坐上了一艘叫「Pankor」的輪船,踏上了中國「追夢」之路。那一天,媽媽藉故提早到河邊洗衣服,她雖然低頭不語,我卻可以感受媽媽和你之間猶如生離死別的痛苦和傷心。當時,我既興奮又傷感地呼喚媽媽:「阿弟的坐船正從上游開來了。」媽媽還是眉頭深鎖,欲看還拒。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記憶。
你離家之後沒幾天,就是我的人生佳期。你當時還來信說,「如果知道在新加坡要停留這麼多天,我就可以選擇留下來參加大哥你的婚禮,然後乘搭下一趟輪船。」
到中國後,你開始參加補習,準備聯考。幾經努力,你卻考上了廣州嶺南大學水產系,和自己心儀的醫學失之交臂。我當時也希望你報讀醫科。可惜事與願違,加上意識形態的作怪,你開始鬧情緒。顧校長還特地來信要求我勸慰你,要改變態度,要虛心向學。我也寫了一封信回覆校長,你一路成績標青,念醫科是你最大的心願。之後收到你的來信,述說中秋節到海邊醃魚的故事。我知道你已經沒有什麼再埋怨了。
隨着反右運動開始,你又遭受了不可名狀的衝擊和影響,看來,你已經開始厭惡和察覺意識形態的不對。美好的希望,已經破滅。離開中國,是唯一的出路。到了香港,我依然鼓勵你繼續深造,你最後進了德明書院修讀土木工程。作為大哥的,我真的不希望自己的苦况,有朝一日重臨降在弟妹的身上。我堅信,讀書可以光宗耀祖,可以改變命運。每當我決定把弟妹送到國外求學時,父母都說,你自己都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你何苦送弟妹出去?能修完高中就已經很好了。尤其是女的,更不用讀太多書,早一點嫁人算了。但我始終堅持,在一個男尊女卑的傳統社會中,女的更需要接受高深的教育。在香港畢業後,因找不到合意的工作,你輾轉到汶萊生活了四五年,又去了新加坡生活了幾年,直到八十年代,常青在香港設立分公司的時候,你才回到香港生活和上班。
你一路的生活,特別是年輕的時候,並不是走得很平順,也吃了不少苦頭,特別是和家人離別留在中國讀書的那段日子,更是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作為大哥的,我自覺對你有一份責任,也有一份虧欠。所幸上帝的指引和眷顧,讓我們走過了艱困。我常告訴你們,哥哥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常感自己愚鈍不敏,能力不逮,常常有違弟妹的期望。我只有摯切地盼望,哥哥做不到的,我希望弟妹有一天可以達成。
生活的困頓,是人生最好的磨練。貧窮的印記,是催化生命動力的活水泉源。此時此刻,我想你已經沒有任何的牽掛返回天家,與上帝同在。
但願我們天家再見!
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
【這是明報企業集團、世華媒體執行主席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於今日在其弟張鉅卿先生的追思會上的悼辭。張鉅卿先生的安息禮拜於今日上午十時半在聖約翰座堂舉行,隨即出殯奉柩歌連臣角火葬場舉行火化禮。】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