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去年底發表《高等教育檢討報告》,建議將每年撥給八大作內部研究經費的27億元,逐步將其中一半即13.5億元回撥予研究資助局,供八大院校競逐,加強院校競爭。由本地大學學者組成的香港學者協會則批評,方案令本港學者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預計日後全港六成教授難以獲批研究經費,嚴重影響本地科研發展。
現時本地教授的研究經費來源,可從個別學系的整筆大學撥款中作內部分配,另可就個別研究項目,向研資局申請資助。身為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教授的香港學者協會理事會副主席譚鳳儀表示,20多年前申請研資局經費的成功率達五成,近年已下跌只有兩至三成,令大批教授需申請院校內部研究經費。她擔心若落實檢討報告建議,內部研究經費大減,令大批教授無錢做研究。
13.5億回撥研資局競逐
香港學者協會今日在明報撰文(詳見A24觀點版)反對教資會去年底發表的《高等教育檢討報告》。該報告建議,將目前供院校內部調撥的27億元研究經費,逐步回撥一半即13.5億元予研究資助局,再交由八大院校競逐。
譚鳳儀批評,若一名教授連續3年不獲研資局撥款,往後便難以獲批撥款,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形,擔心日後研資局大部分經費會落入全港30%的教授手中,同時部分年輕教授因沒有研究產出而飯碗不保。
指中小型研究難進行
譚鳳儀預計,若教資會落實檢討報告建議,研究經費將撥給少數大型研究項目,教授缺乏機會進行中小型研究,「難以透過研究驗證構思是否可行,長遠會影響本地科研質素,令具質素的研究減少。」
她建議,政府除投放更多資源在科研外,亦應改善資源分配的方法,令教授可獲撥款進行多元化的中小型研究,才有望解決問題。
回應 (0)
2023年08月04日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