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故事:深水埗有個小印尼 巴二代港人打造 死場周末大變長青網文章

2019年04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4月13日 06:35
2019年04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本港700多萬人口中約有25萬人為少數族裔,當中巴基斯坦約佔1.8萬人,不少人已落地生根,其中一個他,在香港生活40多年,只有小四程度,失過業捱過窮,打本40萬做生意蝕過半;但他貫徹港人打不死及變通精神,成功將人流稀少的深水埗北河商場搞活成「小印尼」,他便是巴二代港人兼零售店商人荷馬嘉達。
記者:莫家文
攝影:劉柏麟
平日的深水埗北河商場內,人流不多,每逢周末便會大變身,數以百計印傭擠滿商場內外,她們拖着大篋小推車到處遊走,或忙着兌換外幣及在家鄉小食店用膳,人流絡繹不絕,場外設有臨時速遞站,印傭購物後即場拆貨包箱寄返家鄉,驟眼來看猶如到訪「小印尼」,這一切均要歸功於11年前在商場開舖的49歲服裝商人荷馬嘉達。
人稱阿達的他,79年以9歲之齡來港生活,他與其他少數族裔一樣,讀書不多,小四後便沒有升學,唯一學懂講廣東話及書寫簡單中文,17歲起任職物流倉務員,原本按照父親當基層工作的職場步伐,為打工而忙,營營役役度過大半生,偏偏公司05年突然結業,他加入失業大軍後,不甘繼續成為低薪貧困戶,整合積蓄加上向親友籌借集得40萬元創業,他聽信朋友所言,赴非洲從事汽車零件生意,結果賺錢不成,還被當地人拖欠貨款,三年後僅拿回18萬港元黯然返港。
發現在港印傭有需求
「第一次去非洲,人哋話二手車劏去嗰邊賣,結果嗰邊呃咗我,40幾萬收得返一半,我決定邊度都唔去,留喺香港做嘢。」一次挫敗未有擊倒阿達決心,他08年在商場內租入第一間店開設牛仔褲服裝店,批發給非洲人,結果又遭人拖數,加上當年北河商場屬死場,人流稀少,第一個月連租金亦未能收回;未幾他便發現來港印傭對衣服及日用品有需求,苦無供應鏈,於是他聽取第二任印尼妻子的意見,轉型成印尼服裝零售商,事業開始穩步上升。
經營八舖成最大店主
他苦心經營之下,成功聚集一批固定印傭每逢周末到場,目前增至八間店經營,囊括頭巾、床單、地毯、毛巾、刀具、玩具、印尼蠟染(Batik)服裝等日用品生意,成為商場內最大的店主。
阿達的從商之道,不僅辛勤,還有靈活變通。他知道商場興旺後,租金隨之而上揚,他眼見在巴基斯坦買入寫字樓回報率不高,2011年毅然賣掉並以30萬元在商場買入第一間舖,四年後再以160萬元買入第二間,減輕租金升幅的壓力。
隨着印尼服裝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鬥平鬥賤價現象頻生,他深知薄利多銷不足維持競爭力,近年開始轉營高價貨,以一幅窗簾為例索價千多元,印尼當地價格比本港還貴,款式選擇亦不多,阿達其後開設窗飾專門店,新年亦在街上擺地攤,讓本地人認識。「我一年365日無休息,初一至初三唔開舖改喺街上擺地攤,香港人見到都話窗簾咁平咁靚呢,依家希望做多啲本地人生意。」
育有九名子女的阿達,部份已成材,在倫敦成家立業,專賣超級跑車,亦有兒子成功考上巴基斯坦大學,圓了父親讀書不成,希望栽培子女讀書向上的心願,不過年紀最小的一對子女尚在求學,阿達希望可以繼續扎根於香港搵食,為下一代提供有利生活條件。「除咗香港,我去唔到其他國家,香港好似我鄉下,搵食又好,生活都好,雖然艱難啲,做得辛苦啲,但都OK過得去。」
「退休都會留喺香港」
近年經常聽到有意見說港人歧視內地或南亞人,但對於阿達這位熟悉本土的異鄉人,卻另有一番體會,「我哋冇試過(被歧視),如果你勤力工作,係唔會被歧視……我個仔叫我返去巴基斯坦退休,但我話退休都會留喺香港!」這個世界不敢說歧視不存在,但總有人樂觀面對及克服困難,昇華同化,莫失莫忘應有的本份。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fong
2022年12月09日 09:47
thanks
1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eva
2022年12月09日 09:36
thanks
2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