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針對福島核事故,天文台針對香港空氣樣本含放射性物質碘-131的監測,已由平時的每周一次,加密為每日一次,並縮知至「取樣」後翌日公布。而上周六至本周一,天文台連續3日錄得香港空氣樣本含放射性物質碘-131,濃度更有上升趨勢,本周一樣本空氣中的碘-131含量為每立方米0.000296貝克,較上周六上升3.7倍,但濃度依然極低,要吸入500年才等於照一次X光。天文台預測,未來3日吹東風,本港空氣中的碘含量會上升,但仍然不會影響市民健康。
輻射連日增 強調不損健康
天文台昨開記者會,台長李本瀅親自回應上周六採樣驗出含微量的碘-131後,周一何以沒有即時公布。他指出,周六的樣本在當日中午開始採集,需時24小時,才有足夠樣本檢測是否含有微量輻射。到星期日中午把樣本放到探測儀,要量度22小時,於周一首次發現空氣含微量碘,為謹慎起見再覆檢一次,至周二確認是碘-131,因此當日才公布,強調是負責任的做法,「看不清楚都要抹抹眼鏡睇真些」,就算給他再決定一次,他仍堅持需要覆檢。
由於首次檢測結果已獲確認,天文台今後的檢測結果毋須再確認,可以把公布時間縮短一日,但每日只可以公布前一天的結果。李本瀅強調,天文台目前監測輻射的儀器,已是最先進的,署理助理台長馬偉民補充,天文台有3重防線,透過不同儀器量度不同劑量的輻射。
衛署﹕福島泄鈈對港風險微
衛生署高級物理學家鄭結文說,在福島泄漏的鈈元素,屬於較重的元素,會在核電站周圍沉入地底,隨風飄至香港的風險極微。他說,鈈是核材料,高濃度的鈈可製造核武,當鈈以礦物形式存在,只會發出微弱的伽馬射線,對人體完全沒有影響。鈈對人體最有可能構成的危害是人體吸入鈈,身體吸收放射線,會影響肺和腎臟功能。人類從食物吸入鈈元素,人體不會吸收,只會排泄出體外,目前國際亦未有證據證明鈈為致癌物質。
環境局長邱騰華昨日出席立法會會議時表示,理解在福島核事故後,巿民對大亞灣核電廠安全的關注,但他強調,本港從大亞灣輸入核能供電佔九龍和新界的用電量三成,若貿然停用核電,對本港經濟及社會帶來很大影響,並不可取。
他又強調,大亞灣核電廠的構造與福島不同,大亞灣的機組即使發生事故而噴出蒸氣,都不會泄漏輻射。而政府在日本事故後,亦會加強監察,消除市民疑慮。邱騰華又指出,同意巿民認為不應倉卒增加使用核電,但在福島核事故仍未明朗前,亦不應全面否定核電。他承諾,在檢討本港能源組合比例時,會以安全作為首要考慮。
■新聞專輯﹕日本核危機
http://specials.mingpao.com/Sendai.htm
2021年12月24日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