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聯辦是香港「維穩局」孆憛R張文光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0日 06:35
2013年11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港視的發牌風波,再次撕裂建制派,暴露梁振英政府人才凋零,全面倒向西環治港的維穩之路。


特首選舉的唐梁之爭,背後涉及政治的角力,建制派的撕裂無可避免。但免費電視的發牌風波,由於梁振英的無能管治,觸發治港班子的公開撕裂。


一切由梁振英上台說起。


官場流傳這樣的說法:競選時,對梁振英抱有期望;上任後,期望不斷減少;一年後,毫無期望可言。


競選時,人們對梁振英的認識,只是他的政論、政綱、辯論和形象,而不是他的治港能力。


最後,梁振英以冷門姿態,實現左派治港的夢想。


梁振英還未上任,躊躇滿志,提出5司14局的建議,希望改革政府,一洗前朝頹風。


誰料他是空心特首,贏了選舉,但沒有自己的治港班子。


梁振英組閣,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拉雜成軍。湊合的問責團隊,質素不高;個別的問責官員,更未入流。


一年過去,建樹不多,醜聞不斷,梁振英的聲望,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然後,是行政會議的非官守議員:論功行賞的梁營,公眾沒有太大奢望;但對召集人林煥光,確曾抱有一點期望。


但電視發牌風波一役,進退失據,他的公信力迅速蒸發。


梁振英的治港班子,由問責官員到行政會議,剩下林鄭月娥還有能量,這樣凋零的人才,如何管治香港?

1980年代,中央決定收回香港主權,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


當年,主管香港事務的廖承志,曾找一些香港華人高官,探問港人治港的可行性。


高官的反應令人失望:港英年代,沒有港人精英參與政府的高層架構,行政立法議員只是唯唯諾諾的應聲蟲,港人是否真能管好香港?

廖承志回應說:「中央對港人有信心,為什麼港人反而對自己沒有信心?」

無論如何,廖承志仍真心相信,香港只能由港人去管,中央不能干預。京官不懂資本主義的運作,因而提出高度自治的構思。


廖承志預言成真

廖承志甚至認為:如果港人治港失敗,就敗在中央干預之上。


不幸的是,廖承志的預言竟成真。


30多年過去,港英殖民官員走了,港人治港16年了,特首也換了3個:愛國商人董建華、公務員的曾蔭權、傳統左派梁振英,代表着不同的建制背景,他們的治港班子,只是拉雜成軍的利益集團,未能實現有質素的港人治港。


30多年過去,今天的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愈來愈受西環治港的操控,無論區議會、立法會和特首選舉,立法會投票與特區管治,中聯辦的干預無孔不入,成為香港的維穩部門,做特區政府不能做的事,電視發牌更明目張膽,自我實現廖承志的預言和憂慮。


免費電視發牌,既死於梁振英的無能,也死於中聯辦的干預。


免費電視發牌,香港存在兩種聲音:一是通訊事務管理局,從市場良性競爭的觀點,認為免費電視可多發3個牌;一是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從中央政治掛帥的角度,認為只發兩個牌最安全保險。


安全保險,就是維穩,表面是申請人財政和收入的持續力,背後是質疑王維基政治上是否完全可信,更深層的考慮是如何操控傳媒,尤其走入千家萬戶的免費電視。


明顯地,免費電視的發牌,沒有依循香港的核心價值,而是考慮中央的政治憂慮:電視不能隨便發牌,發牌必須操控;中央操控不了的人,乾脆不給發牌。


電視,成為維穩的工具;西環,是維穩的國家機器。


這樣的維穩思維,除了緊跟中央的建制凡是派,盲目附和之外,那些信服市場運作的建制自由派,實在難以接受。


於是,免費電視發牌,是唐梁之爭後,建制第二次撕裂,撕裂了政府內部,撕裂港人對中央的信心。


當梁振英用行政會議保密制,拒絕公開王維基的出局原因,惹來港人極大的憤怒,市民上街要求公布理據。


當立法會要動用特權法,調查行政會議的發牌真相,基於市民和功能界別巨大的壓力,迫使建制自由派投支持票。


為維護梁振英的管治權威,中聯辦全面干預和拉票,發揮第二支管治隊伍的力量,壓制立法會通過特權法。


中聯辦干預投票曝了光,左派傳媒一不做二不休,認為干預是天經地義,港人是賤骨頭,早晚要習慣中聯辦的干預。


鷹派的文章,徹底激起港人的憤怒,撕破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最後的面紗,破壞了港人對中央僅有的信心。


鷹派的文章,暴露了梁振英的寡人政治,他沒有具質素的政治團隊,沒法維持香港的有效管治,沒有做好電視的發牌工作,只能飲鴆止渴,依靠西環為他維穩和拉票。


這就是香港式的維穩之路,表面是中環執政,背後是西環治港,不是為了爭取人心,而是為了壓制異見,履行第二支管治隊伍的職責。


然而,香港不是中國,有成熟的公民社會,在壓迫中不斷壯大,怎會在西環面前沉默退縮?

《伊索寓言》的〈北風與太陽〉,西環就是那凜冽的北風,只會讓港人擁抱得愈來愈緊。


極左誤國 西環禍港

往後,當西環更肆無忌憚由幕後走上台前,只會觸發港人與中央更深沉的對立,迫使公民社會走上反抗之路。


回顧歷史,中共建國最大的錯誤,是左,而不是右。


1980年代,中共收回香港主權,採用理性務實的思維。因此,《基本法》的主導思想,是右,而不是左。


香港從來是一個恐共、拒共、抗共和反共的城市,反左是人心所向。


支持八九民運,反對23條,拒絕國民教育,港人思路,一以貫之,就是反左。


港視風波,暴露西環治港的維穩路線,港人看在眼裏,寒在心裏,怎能不奮起反抗梁振英和中聯辦?

極左誤國,西環禍港,回歸16年,這是最危險的路線錯誤。


錯誤源於:中央不信任香港人,不給香港真正民主,不願推行政黨政治,不重視選舉的人才,逐漸放棄港人治港,助長西環的直接干預。


回歸16年,香港沒有民選的特首、官員和執政黨,沒有經選舉洗禮的執政者和議政者。


香港擁有的:是幕後分餅的利益集團,是拉雜成軍的問責官員,是行政會議的烏合之眾,是立法會永無休止的爭吵,是精英敬而遠之的政府,是市民永遠灰心失望的政制,是看不見前景和希望的社會。


現在,還加上西環的公開干預,走上香港式的維穩之路,這是香港亂局與衝突的根源。


無論如何,發牌風波總會過去,倘若不汲取慘痛教訓,倘若中央仍然堅持,一條西環治港的維穩路線,香港將走向政治的死亡。


西環治港的代價,不單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消失,而是港人從今以後,將管治矛頭指向中央。


中港矛盾不斷加深,香港人心繼續分離,自我實現廖承志的預言與憂慮:如果港人治港失敗,就敗在中央干預之上。


這是所有熱愛香港的人,不情願和不甘心的結局,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奮起反抗。


張文光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