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一直忙着財政預算案的相關工作,從更新對社會和經濟情況的評估、應對措施的考量、醞釀與籌備,到預算案演辭的定稿、付印到宣讀,工作的第一個階段終告完成。接下來重要的工作,是積極向市民及不同界別好好解釋預算案的措施背後的政策考量及執行細節。讓社會可更全面地了解相關內容。
過去數天我透過不同渠道解釋預算案詳情,先後出席了記者會、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會議、電視及電台的直播環節。我也順道到街市、街邊的排檔和茶餐廳,與市民聊天,聽聽他們的意見與想法。可以說,市民很留意和關心預算案的內容,除了對現金發放計劃提出建議,也希望預算案的措施能有效地振興經濟,以緩解他們的收入壓力。
的確,大家在市面上亦看到、感受到,本港經濟已陷入嚴冬,一些小店甚至面對「冰封」的經營環境。故此,這份預算案冀以「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支持經濟。在個人層面,除了現金發放計劃、退稅退差餉等一次過紓緩措施的力度並沒縮減;在企業層面,則有中小企100%擔保低息貸款計劃以助周轉,亦有補貼電費、水費和排污費等。整個考量是希望以最廣泛的範圍和最大的力度刺激消費,振興經濟。
去年宣布的四輪紓困措施、一個多星期前獲批的300億防疫抗疫基金,加上這份預算案中逾1,200億元的一次過措施以及其他措施, 合共為經濟帶來3個百分點的提振作用。計及這項因素,今年經濟估算介乎負增長1.5%至輕微增長0.5%。
我希望透過大力度的逆周期措施,令經濟能盡早得以復蘇,將經濟下滑的幅度盡可能減少一點,並稍為緩和這次經濟調整的痛感和影響,保住經濟的元氣,增添回升的動能。
展望未來,我還是對香港經濟抱持信心,預測在2021至2024年這四年間,平均每年經濟實質增長2.8%,僅稍低於過去十年2.9%的趨勢增長。我留意到有分析擔心,這個預測是否稍嫌偏向樂觀,未充分反映刻下的經濟低潮?
如果細看回歸以來本港的經濟軌跡,不難發現無論是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的沙士疫情,抑或2008年的金融海嘯,經濟在挺過低潮後,往往有較顯著的反彈。雖然,我們現在並不可以完全複製2003年時有利經濟快速反彈的措施,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以至內地漸趨富裕的龐大市場,都為我們帶來龐大的機遇。此外,鄰近的亞洲地區國家近年發展迅速,例如東盟已取代歐洲成為香港第二大的貿易夥伴,都可以讓香港的金融服務、創科、空運物流,以及專業服務等行業大展拳腳。
未來我們會密切注視經濟環境的變化,繼續積極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在鞏固優勢產業的同時,努力培育新的產業、尋找新的增長點,借助科技讓企業提升營運效益及生產力、升級轉型,並推動經濟尋索新的出路與發展模式。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3月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2020年11月21日 10:37